导语:本文将着重对中国石油化工行业的基本面进行分析,对我国特殊的原油及成品油定价机制进行梳理,文章较长建议收藏分次阅读。
本篇主要介绍了中国石油基本面、石油产业的市场形态,石油定价与国际的联动,以及石油价格变化对总体价格水平的影响情况。石油作为工业的基础,本文将着重对中国石油化工行业的基本面进行分析,对我国特殊的原油及成品油定价机制进行梳理,以便更好的理解国内石油价格变化。
一、中国原油的基本面分析
我国是原油净进口国,年我国原油进口首次超过出口,当年的进口依存度为6%,随后该数据不断飙升。年首次突破50%的警戒线,达到51.3%。究其原因,最根本的在于经济快速增长与工业大发展带来的对原油需求的飞速扩张,已远远超过了国内原油供给量的增长,不得不大量进口国外原油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其次,出于石油安全和国际政治方面的考虑,我国必须建立自己的原油储备,大量进口原油也成为必然。我国原油进口依存度将长期维持较高的水平。
1.中国原油的需求分析
伴随经济增长,-年间,我国的原油消费量以超过年均8%的速度快速增长。但即使在这样快速的增长背景下,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我国人均能源消费水平仅为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未来的能源消费仍有大幅增长的空间。
石油号称工业的基础,石油原油经过加工后制成各种成品油,用作燃料或者进一步加工成下游的石化产品。石油原油由超过种不同分子大小的碳氢化合物(及少量硫化合物)所组成,通过分馏法,利用分子大小不同,沸点不同的原理,将石油中的碳氢化合物予以分离,制成各种不同用途的石油产品。工业上先将石油加热至℃~℃之间,使其变成蒸气后输进分馏塔。在分馏塔中,位置愈高,温度愈低。石油蒸气在上升途中会逐步液化,冷却及凝结成液体馏份。分子较小、沸点较低的气态馏份慢慢地沿塔上升,在塔的高层凝结,例如燃料气、液化石油气、轻油、煤油等。分子较大、沸点较高的液态馏份在塔底凝结,例如柴油、润滑油及蜡等。在塔底留下的黏滞残余物为沥青及重油。
石油原油经过加工得到的产成品包括燃料油、成品油(包括汽油、煤油和柴油)、其他油品(包括液化石油气、炼厂干气和其他石油制品)和石油化学原料,我国的石油原油以加工成燃料油和成品油的为主要用途(消费量及占比如下图所示),其次是石油化学原料,消耗的原油占原油消费总量的比稳定在7-8%之间。燃料油和成品油的消耗主要在交通运输行业。年,交通运输行业消耗的煤油占煤油消费的91.3%,占柴油消费的57.4%,占汽油消费46.7%,占燃料油消费的44.2%。石油化学原料主要供应下游的合成材料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等。以中国的总体经济增速,及交运、石化行业的增速推测,我国的原油消费在未来5-10年中保守估计仍会有5-7%的增长。
2.中国原油的供给情况分析
中国的原油供给中来自国产的部分和进口的部分基本上各占一半。年1月30日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发布的《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指出,年,中国1原油的对外依存度达到56.6%,比上年上升1.5个百分点。预计年,由于油气需求的继续上升,石油和原油的对外依存度预计将分别达59.4%和58%,再上升一个多百分点。
(1)国内生产渐入瓶颈,对外依存度提升成定局
与国内快速增长的原油消费需求不匹配的是,中国国内的原油生产已经开始进入瓶颈期。年中国国内的石油产量达到万吨,创年以来新高。但产量提高的同时,采油成本也在不断增加。近20年来,中国石油地质勘探并未取得特别重大的突破,bp世界能源统计中的数据显示,年底,中国原油的储产比仅为9.9,在世界各国中排名居后。国内三大石油巨头增产稳产的主要手段就是对老油田进行深度挖潜和再开发,在同一地层中,采用更先进的办法驱油,以提高采收率;在同一区块的更深地层中,寻找新的蕴藏。新疆塔里木油田很多油井都深达0米以上,有的甚至超过米。这种深度下的地热情况、地壳坚硬程度较米恶劣很多,不但对钻井作业的技术规范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油管等相关装备也提出了极为苛刻的质量标准,不可避免的带来开采成本的大幅提升。青海油田原油单桶开采成本已达55美元,而大庆、胜利等其他老油田也达到了30~40美元/桶,不仅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更较中东产油国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
因此,尽管中国政府希望降低石油对外依存度,立足国内以确保石油战略安全。国家发改委发布的《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年以前要将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控制在61%。中石油高层也表示该公司计划到年实现国内外油气作业产量占全国油气需求量的60%。但受制于国内有限的原油储量和过高的开采成本,依赖进口原油满足国内生产生活需要的情况将很难改变。
(2)多样化的进口来源和运输途径,保证石油安全
我国的原油进口逐年快速增长,进口多元化程度较高,前五大进口来源国的进口量占比分别为:沙特阿拉伯(19%)、安哥拉(16%)、伊朗(9%)、阿曼(7%)和俄罗斯(6%),但近几年集中程度开始有所提高。
沙特阿拉伯稳居中国第一大石油进口来源国。中国刚开始进口石油时,沙特阿拉伯所占份额并不高,年中国从沙特进口石油仅33.86万吨、占进口总量的1.95%、居石油来源国中的第10位。年从沙特进口的石油量增长至万吨,占比8.1%,排名升至第4位。年沙特向中国出口万吨,首次超过伊朗,以16.4%的份额跃居第1位。此后沙特便以与其后诸国越来越大的差距稳居中国石油进口来源国中的首位。在前几篇我们已经分析过,沙特石油储量丰富,政治局势稳定,产量有保障,与中国的合作关系前景明朗,出口潜力巨大,其在中国进口来源国中排名第一的地位中期内都难以撼动,占比甚至可能继续增长。
第二大原油来源国安哥拉与中国的石油贸易合作有一些历史政治局势方面的原因。年前安哥拉向中国的石油出口量排名稍靠后。年安哥拉向中国出口石油量万吨,占比7.9%,居第5位。年出口量跃升至万吨,占12.3%排名升至第2位并在年及以后站稳这一名次。—年间的年均增加量万吨,仅次于沙特。两国石油贸易的飞跃式发展源于中国敏锐果断地抓住了从安哥拉进口石油的有利时机。年,长期困扰安哥拉的内战尚未结束,但战争主要在内地进行。沿海和海上相对平静的环境使产量有可能大幅增加,急于获得经济支撑的安哥拉政府努力寻找新的买主,两国在石油政治上的合作就此展开,当年出口量即猛增万吨。此后中国全面援助百废待兴的安哥拉,特别帮助其恢复经济,进行基础建设。年,为帮助安哥拉克服金融危机带来的困难,中国又特别向其贷款10亿美元。近年来安哥拉石油工业发展较快,特别是海上前景更加看好。这些条件使安哥拉在中国石油进口国中至少在近期有望保持排名前列的地位。
伊朗石油生产逐步恢复,为向中国出口量的增加创造了条件。两伊战争前的年伊朗石油产量曾达2.96亿吨的峰值。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产量恢复到超过1.7亿吨的水平。产量的恢复加上中伊关系的发展使伊朗在年后在中国石油进口排名中进入前5位。年伊朗向中国的原油出口猛增77.3%,排序升至第3位。—年间伊朗向中国出口的年均增加量万吨,也仅居沙特和安哥拉之后,这使其在快速增加的中国石油进口中仍保持了第3位的排序。伊朗长期与西方,特别是美国关系紧张,在对外石油合作上更多地求治白癜风偏方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