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航空领域有一句话,相当精辟。叫一代材料,一代飞机。人类航空史的一百多年,飞机发展的快慢,很大程度上,就看材料是不是给力。
你想,飞机这个机器是要上天的,被空气托起来。所以对飞机材料的直接要求,就是一个字,轻。只有够轻,它才能离地,这一点和你熟悉的汽车有很大区别。设计汽车,虽然也要考虑减重,但是它对重量的追求远比不上飞机,更不会有什么“为每一克质量而奋斗”、甚至“飞机减重一公斤就奖励一公斤黄金”这种吓人的口号。
除了轻,还有一个非直接的要求,就是要结实。不然那机翼被空气一托,还没能离地呢,就变形了,岂不是很尴尬?这两个要求,用科学化的语言来表述,就是两个指标。一个是密度,一个是强度。密度指的是单位体积下材料的质量,强度是材料在外力作用下抵抗永久变形和断裂的能力。
这个永久变形,是啥意思?变形就变形呗,为啥还说永久变形?因为变形啊,它也分情况。就像你拉一个弹簧,劲儿别太大,一松手,弹簧还会缩回去,和原来一模一样。这个变形,是可逆的,你可以叫它弹性变形(elasticdeformation)。但是如果你大喊一声,大力出奇迹,用劲儿过大,这弹簧可能就再也回不去了。这个变形,就是塑性变形(Plasticdeformation),也就是咱提到的永久变形,回不去了。
材料发生永久变形,无论是被拉的还是被压的,就是被搞废了,用不了了。所以说,兄弟们,凡事咱得有个度啊,千万可别纵欲,把自己搞废了。材料的强度,你就可以理解为,我把这个材料搞废,需要用多大的力。对于造飞机的材料,人们总是希望它密度越小越好,强度越大越好。但是尴尬的是,密度小和强度大,又往往是个矛盾。于是为了衡量材料是不是够轻,是不是够强,又发明一个单位,叫比强度。也就是强度和密度的比值,很显然,比强度越大,就说明这个材料可能更适合造飞机。
好,基础知识介绍完了。下面咱看看这行业一百多年的发展,是如何体现一代飞机,一代材料这个口号的。一架飞机非常复杂,总的来说可以分为机体、发动机、机载设备和座舱。其中最讲究的,是飞机的机体和发动机,毕竟要受力,要承受高温。机载设备和座舱,跟你小汽车里面用的就没啥大区别了。所以咱后面说的,主要也是飞机机体和发动机的材料。
最早的飞机,莱特兄弟在年放飞的飞行者一号,你猜它机体的主要材料是啥?是木材。47%的重量都是木的,其次是35%的钢和18%的布。木材这种材料,密度很小,尤其像莱特兄弟砍来的北美云杉木,虽然强度不是特别高,但是扛不住人密度小啊,所以比强度也很大,如果单位是牛米每千克,它比强度可以到,很高的。用木材做飞机机身的骨架,外面包上亚麻布,形成飞机的气动外形,开起来很爽。而关键的受力部位,比如起落架,用的是强度很大,密度也很大的钢。这是机体,飞行者一号的发动机,为了减重,材料也从原来的铸铁换成了铸铝的。这个发动机,也是人类第一种铸铝的发动机。
但是呢,后来飞机越飞越快,机动性越来越高,木材它比强度大的优点就掩盖不了它强度低的缺点了,再加上容易着火、容易腐蚀、容易有蛀虫、容易吸水,设计师就开始移情别恋了。年,德国人威尔姆吃惊的发现,如果在纯铝里面加点铜,再加一点锰和镁,然后热处理一下,这原本很软的铝,一下子就支棱起来了,密度不咋变,但是强度可以增加七八倍。这个铝,就是大名鼎鼎的杜拉铝,又叫硬铝,也是人类发明的第一种铝合金。之所以叫杜拉铝,是因为当年生产这个铝合金的公司,叫杜拉金属公司。和海参炒面,厨师叫海参,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个杜拉铝,强度是木材的六七倍,但是比强度反而比木材低,都不到,现在你知道那个北美云杉木的比强度有多厉害了吧。俗话说,战争是人类科技最有效的催化剂,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很有力地推动了这个杜拉铝在飞机上的应用。毕竟,在战场上,你飞机是不是够灵活,能不能多装点子弹,那可是生与死的区别。但是这时杜拉铝取代的,主要还是一部分钢。非受力部位,还是用的木材,外面的蒙皮,依然还是布。
一战结束后,德国人更进一步,研制了全世界第一架全金属客机,荣克斯F13,彻底把木材和布从飞机上拆了下来。飞机变成了铝和钢的结合,起落架、机翼的主梁、一些螺栓,还是钢的。但是机身其他地方,就都是铝合金了。在这之后的几十年,在飞机上占统治地位的材料,就是铝了。到年代,全金属飞机的飞行速度就可以飞到公里了,比一战飞机的一二百公里,快了好几倍。
飞机上用的铝合金,也分好多种,之前咱们也讲过铝合金的各种牌号,很复杂。总结一句话,就是铝合金和铝合金的差距,比人和狗的差距都大。
铝合金轻不轻?轻!铝合金硬不硬?硬!但是,铝合金有个致命的缺点,就是熔点太低了,只有多度。这一点,各种不同硬度的铝合金还是很统一的,加热到度,各路好汉,都能化成水了。其实在飞机的大部分地方,是搞不到度的,但是有一个地方,堪称人间炼狱。我想你也能猜到,就是飞机的发动机。尤其是现在的涡轮发动机,那里面一两千度,铝合金压根不敢靠近,瞅一眼就浑身发抖,然后软了。
发动机温度高,这咱都知道。那除了发动机,是不是就意味着铝合金可以横着走了呢?也不是。这就要说到铝合金另一个致命的缺点了,就是强度会随着温度升高而急剧下降。温度升高到度,还远没有到它的熔点呢,这铝合金强度就能下降一半,基本就废了。
在飞机上,你说达到五六百度不容易,但是升到一两百度,那可是很随意的。尤其是军机,那速度飞起来,就飞机表面和空气的摩擦,都能摩到多度。那咋办呢?钢的太重,铝的太软。这就要请出另一种大名鼎鼎的材料了,以金属钛为基础的钛合金。
钛这个金属可真是好东西啊,钛合金密度比铝合金大点,但是扛不住强度比铝合金高的多,所以比强度,就是铝合金的好几倍了。熔点呢,是1多度,比铝高了度。而且在四五百度的温度下,依然很坚挺。还有耐腐蚀,什么海上的盐雾,不知道从哪来的盐酸硫酸,根本不怕。另外,低温性能也很好,零下二百度也不会变脆;生物兼容性也好,做个人工关节啥的,好使!不过这个耐低温和生物兼容性跟飞机没啥大关系。总之啊,钛合金真是个好宝贝,除了贵,没啥大的缺点。不过,还是那句话,嫌它贵,那是你的缺点,不是钛合金的缺点。
硬要说钛合金哪点不好,还真有一个,就是钛这个金属啊,它导热系数不好,也就是导热能力差,差不多只有铝合金的十六分之一。你一听,会问了,这不是给钛泼脏水吗?导热不好也能算缺点?我之所以用它,是冲着它强度高、耐高温并且密度不大,这导热不好,说不定还是好事啊!导热不好,就代表保温性能好啊,比如我用钛合金做个飞机蒙皮,还能防止机身摩擦产生的热量传递到机身里面,连保温层都省了,多好。
没错,很有道理。但是啊,制造业,你总是离不开车铣刨磨钳这些加工工艺。你想,你加工钛合金,无论是车还是铣,那刀头在钛合金上面滋啦滋啦磨起来,会发热。由于钛合金导热性能太差,加工产生的热量就不能及时导走,就会导致加工的地方热量积累,温度升高,甚至可以升高到大几百度上千度。这么高的温度,先不说对钛合金有啥坏处,这加工的刀头它也受不了。一个刀头可不便宜,你说你开着车床,动不动就报废一个,老板他不骂娘吗?完了还说你这车床开的不好,要扣你钱。钛合金难加工的这个特点,导致它的使用成本更高了。
钛合金虽然贵,但是总有不差钱的主儿。美国人年放飞的SR-71黑鸟,由于飞行速度可以到3倍音速,这空气摩擦产生的热量很猛啊!最终,这飞机的机身结构,钛合金的重量到了惊人的93%,这玩意简直就是个钛疙瘩。另外,还有我们之前讲加拿大的航空工业,他们的行业巅峰,也是收棺之作,年首飞的CF-箭式战斗机,也用了很多钛合金。这个时间,比美国人还要早好几年。
但是,咱常说一句话,能用钱解决的事,通常都不叫事。对有些国家,钛合金不见得能搞的出来,搞的出来,产能也不见得够,有钱也买不到。比如苏联的米格25,这是一个高速截击机,主要拦截目标,就是美国的黑鸟侦察机。黑鸟都飞到三倍音速了,那你拦截它,速度肯定也要够快,速度快,就必须解决气动摩擦发热的问题。美国人用的是钛合金,但是毛子哥当时加工制造钛合金的工艺还不成熟,产量不行。最后没办法,米格25的机身结构,大部分都是同样耐高温,但是更重的不锈钢。所以江湖上对米格25一直有个外号,叫飞行的不锈钢。
据BBC的一篇文章,美国人造黑鸟用的钛合金,原料还来自苏联。提炼钛金属的矿石,叫金红石,主要成分是二氧化钛。当时,美国人就缺这种矿石,但是苏联人很多,就偷摸从苏联搞了一些,造了黑鸟这个简直像外星科技的飞机。当然,这个事,是不是真的我就不知道了,毕竟BBC也不是骗我们一次两次了。
其实,苏联这个米格25之所以成为飞行的不锈钢,一块铁疙瘩,而不是钛疙瘩,除了加工工艺,我觉的还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米格25的产量,实在太大了。最后生产了多架啊,而黑鸟呢,只有32架,连零头都不到。这么大的产量,如果用钛合金,那可要老命了,即使是物产丰富的苏联,可能最后也会呻吟一声:我真的,一滴都没了。
一直到今天,钛合金依然是飞机上的常客,尤其是发动机。但是从重量占比上来看,远称不上主流。温度不是很高的地方,用不到它,便宜的铝合金就够用。温度很高的地方,钛合金也受不了。应对极端高温,还有一种材料,叫高温合金。这听名字就能知道,高温合金,耐高温的合金。比如著名的镍基高温合金,八百一千度的高温,问题不大。你一块钱的硬币,锃光瓦亮的,那表面就用了金属镍。
镍基合金确实很耐高温,但是缺点嘛,就是太重,密度跟不锈钢差不多了。现在的飞机发动机,里面高温合金的重量都能占到发动机总重量的50%,像燃烧室、叶片以及涡轮盘,都是高温合金的。有必要强调一下,高温合金这么扛烧了,但是面对发动机里面的极端高温,也吓的直哆嗦。所以在发动机温度特别高的地方,都会有专门的冷却孔,从压气机引一股气通过去,形成一层空气保护膜,来防止金属被烧坏。比如涡轮叶片,你看外面就有很多冷却用的孔,里面结构也复杂着呢,可不好加工。
好,到这,百年来,人类造飞机用的金属材料,基本就这些了,铁、铝、钛、镍,其中铝,牢牢占大头,比如空客的A,铝合金的重量占比,就达到了60%多。虽然铝合金已经很轻了,但是人类在给飞机减重这件事上,追求是无止境的。而且这个追求,成果是很明显的。这跟你的减肥可不一样,很多人天天喊着减肥减肥,结果都是越减越肥。
继续给飞机减重,人们盯上了铝合金,这个造飞机的主要材料。取代铝合金的,是一种非金属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碳纤维一层一层铺起来,中间用胶粘一下,您猜怎么着,又轻强度又高。强度可以到铝合金的五六倍,但是密度只有铝合金的一半,哎呀,夫复何求啊!而且,不容易生锈,不像金属那样容易金属疲劳,贼好用。空客的A上,复合材料占比,只有20%。但是到波音,复合材料的重量占比就达到50%了,彻底把铝合金踩在了脚下。未来,复合材料肯定还会一步步取代更多的金属材料,包括钢、钛。
复合材料多,飞机更轻更省油那是必然的。但是省油这一点,乘客是感受不到的。不过,有些变化,乘客的感觉是很直接的。比如很多人说波音舒服,飞机里面的空气没那么干,也不会感觉空气压耳朵。这一切,很大程度上就归功于复合材料。相比铝合金,复合材料不怕水腐蚀,也不怕机舱的频繁充气放气导致材料老化,工程师设计飞机,胆子就更大了嘛,做出来的飞机肯定更得劲。
那有人问了,这复合材料难道真就这么完美吗?没错,复合材料也有缺点。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这玩意坏了,不好检测。比如飞机在天上飞,咣一下被鸟撞了。如果是铝合金,直接就是个大坑,你是不是以为撞个坑不好?非也,有个坑,落地之后你一眼就能看出来它受伤了,该修修该补补,别带病上天。
但是复合材料它不行,嘴硬的很,每次离开都装作轻松的样子。如果被撞一下,有可能它表面啥变化都没有,但是实际上已经有内伤了,很难看出来。而且即使看出来了,也不好修,维修成本挺高的。另外还有一个,就是复合材料它不是金属,它不导电。就有可能造成飞机上局部的电荷聚集,产生高压电,很危险。所以飞机上用的复合材料,都会在里面铺上一层铜丝,来把这个非金属材料变成导电的。
总结一下,这一百多年,造飞机的材料,用的很多。但是主流的,到现在,就三类。从刚开始的木材,到一战后的铝合金,再到如今的非金属复合材料。很多人有误会,以为飞机是铁的,其实不然,钢铁在飞机上面,从来没能成为主流,铁疙瘩毕竟还是特定时期的极少数。你现在出门坐的飞机,大部分都还是以铝合金为主。其实我有个好奇,为啥汽车没有用铝合金的?我搜了一下,有人说很简单,就是太贵了,我也不知道真假。如果读者有造车的,欢迎给我科普一下。
除了这些主流材料,还有一些非主流的,甚至可以说冷门的材料,几乎成为飞机专用。比如我的母校,西北工业大学张立同院士研究的陶瓷复合材料,还获得过国家科技发明一等奖。西工大的陶瓷基复合材料工程中心,就在西安的阎良。从这看,陶瓷复合材料用在哪,就显而易见了吧。
最后不知道有没有小伙在边哭边打字,说马老师你净扯淡,你说一代材料,一代飞机。听你这意思,材料很重要,但是我就是学材料的,大家都说生化环材,四大天坑,而且这个生化环材,还是有先后顺序的,材料还在天坑的底部。咋回事?其实不瞒你说,我也很好奇。我也不知道材料专业为啥找工作这么难,待遇这么低。我想,是不是这个行业节奏太慢了?你看那一百年,飞机上的材料才更新了三代,机会相当有限。就跟传统机械一样,你辛辛苦苦搞个扳手出来,非常好用,也非常耐用,结果人家买回去,爷爷传给孙子,扳手还能用,你这不是断自己的路嘛。做的东西更新太慢,不好赚钱。
另外我想着,是不是还有个原因,就是在整个材料行业的产业链上,咱们中国的国际分工太低端了?赚钱的部分不在我们这,留给我们的就只剩高耗能高污染。就跟苹果手机一样,手机是赚钱,但是组装手机并不赚钱。这一点,如果你在国外,而且恰好干的又是材料行业,欢迎来分享一下,你那边的材料专业是不是天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