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推动了相关工作的开展和实施,建筑垃圾资源化应用打开了新局面:
北京市朝阳区温榆河公园示范区计划于年9月1日向市民开放。该项目在建设过程实现了建筑垃圾现场资源化利用模式,并在同区域建设项目回用建筑垃圾再生产品,建筑垃圾通过破碎、筛分、除杂等专业处臵后,可变身为不同粒径的再生骨料,在小型构筑物基础换填中可达到与天然材料同等的承载效果,将其作为公园道路基础换填材料,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原生资源开挖。同时,再生骨料通过和石灰、粉煤灰等材料的“混搭”,具有了优良的力学性能、水稳定性和抗冻性能,可应用于园区道路基层铺筑,减少天然材料的使用,促进城市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武汉最大建筑弃料加工厂达产,一年可“吃”进弃料万吨,“吐”出水泥商品混凝土和透水砖等再生建筑材料。在位于江夏区宁港建筑垃圾循环利用产业园区里,该建筑弃料加工厂建成全封闭年处理建筑垃圾万吨破碎分筛生产线1条,以建筑垃圾为主要原材料的年产50万吨废弃水泥混凝土再生集料商品混凝土生产线1条,年产30万吨废弃沥青混凝土再生商品混凝土生产线1条,年产12万方吸收性人行步道砖、花格砖、加气块等建筑砌体生产线和年产80万吨水泥稳定拌合料生产线各1条。投入运营后,平均每年可消纳处理来自江夏、武昌、洪山3个区的城市建筑垃圾万吨以上,节约填埋土地亩左右,相当于每年减少4个中型采石场的矿山开采,可节约大量的天然矿产资源,有效减少建筑垃圾对土壤、植被、空气、水源的污染。
8月19日,长沙公共资源交易电子服务平台发布公告,长沙市岳麓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特许经营项目由湖南云中再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标,中标年限20.01年。这是自《长沙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特许经营工作方案》实施以来,全市首宗建筑垃圾资源利用特许经营项目。推进建筑垃圾再生利用,垃圾“变废为宝”将成为现实。项目将采用BOO(建设-拥有-运营)方式运作,资金来源由中标企业自筹,主要针对拆除垃圾、道路沥青垃圾、工程垃圾、装修垃圾这四类建筑垃圾进行资利用。计划到年12月底前,实现建筑资源利用化永久处臵基地基本建成投入运营;年年底,拆除垃圾、道路沥青垃圾、工程垃圾资源化利用率不低于90%,装修垃圾资源优化利用率不低于85%,建筑垃圾资源利用处理产能达到万吨/年,逐步形成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特许经营的长效机制。徐永模执行会长认为关于建筑垃圾相关政策,应补充对改扩建工程、拆除工程的建筑垃圾限量,最大限度回收利用部品构件;补充建筑“分类拆除”要求,更好实现“分类收集、分类利用”;对新建筑,要求在建筑设计阶段就考虑部品构件的可拆除节点设计、再利用途径,最大限度减少建筑垃圾。工程安全和质量问题都聚焦在混凝土及其原料上,混凝土企业首当其冲。因此在固废利用的进程,更要注意对原材料的检测并进行充分论证。如果说过去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企业在利废方面是为了获得国家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的话,那么,新固废法已经明确了防治固废污染环境的法律责任是各地政府,而企业纳废利废受到法律保护和政策支持。因此,广大的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企业要提高站位,把企业纳废的举措提升到落实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上来,提高到为政府分忧为制造固废与建筑垃圾的环节分忧的层面上来,以此来提升企业纳废的使命感。
2.预拌混凝土绿色制造体系标准化工作《中国制造》、《工业绿色发展规划(—年)》等政策文件的出台,为工业领域转型升级、绿色发展指明了具体方向。当前,预拌混凝土行业正处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从依靠要素驱动转向依靠创新驱动的关键过程,绿色发展作为这一过程的重要推动力之一,是混凝土生产企业所不能忽视的。随着《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指南(-年)》的发布实施,创建绿色设计产品作为绿色制造工程的重要目标,成为工业领域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关键手段。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一直积极推进绿色制造体系标准化建设,满足产品的绿色化发展要求,在保证产品使用要求的前提下,依据GB/T《生态设计产品评价通则》的总体要求,通过从资源、能源、环境、产品方面属性进行约束,通过生命周期评价方法进行评价,引导预拌混凝土的绿色发展。
年7月15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民银行、国管局、银保监会联合印发了《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方案》。该方案明确了加快推进绿色建材评价认证和推广应用,建立绿色建材采信机制,推动建材产品质量提升,打造一批绿色建材应用示范工程,大力发展新型绿色建材。到年,当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达到70%,星级绿色建筑持续增加,既有建筑能效水平不断提高,住宅健康性能不断完善,装配化建造方式占比稳步提升,绿色建材应用进一步扩大。
年10月13日财政部发文《关于政府采购支持绿色建材促进建筑品质提升试点工作的通知》。通知中要求在政府采购工程中积极推广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应用,推进建筑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在政府采购工程中推广可循环可利用建材、高强度高耐久建材、绿色部品部件、绿色装饰装修材料、节水节能建材等绿色建材产品,积极应用装配式、智能化等新型建筑工业化建造方式,鼓励建成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到年,基本形成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政府采购需求标准,政策措施体系和工作机制逐步完善,政府采购工程建筑品质得到提升,绿色消费和绿色发展的理念进一步增强。
我国预拌混凝土产业虽然体量很大,已有一定数量的领军企业,但大部分企业生产和资产规模过小,总体上仍以中小企业为主,企业经营管理意识仍围绕生产环保、安全、质量等管理水平还不能与世界范围内混凝土生产和消费量最大国家的身份相适应,全局性的产能过剩更带来以降低质量、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恶性竞争。近年来国家不断出台绿色发展相关政策,国家和各地环保治理力度不断加大,一方面对企业产生了“减产限产”的直接影响;另一方面企业原材料采购难度加大、成本上升,给企业生产经营和履行合同带来了不利影响。此外,区域化管理和技术水平、推行绿色生产时的标准要求差异较大;虽然行业发展较快,但大多数企业仍然处于价值链低端,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从根本上建立预拌混凝土工业绿色工厂,勤修“内功”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推广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及管理技术已成为适应宏观政策、顺应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年由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负责的工业节能与绿色标准研究项目——预拌混凝土绿色制造体系标准:《预拌混凝土行业绿色工厂评价要求》、《绿色设计产品评价技术规范预拌混凝土》《节水型企业预拌混凝土》三项行标得以立项,目前编制工作已经进行到征求意见过程。制定和完善预拌混凝土行业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在保证我国预拌混凝土行业快速稳步发展,落实国家建设绿色工厂的要求,引领本领域产品生产健康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标准制定发布后可以为预拌混凝土行业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提升行业整体竞争能力,推动行业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依据。通过推进绿色制造技术,可优化企业内外部资源整合,提升企业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树立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