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年5月12日,WebofScience数据库再次更新了其ESI论文信息。在沥青材料与沥青路面研究领域(检索词为“标题:(asphalt)OR标题:(bitumen)”),跟前三期榜单相比,本期变动是最大的。高被引论文数量由上一期的10篇下降到仅剩5篇。结合时间跨度已达8个月的数据,可以发现这五篇论文在ESI榜单中也最为稳定。
本期5篇高被引论文中,华人作者包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陈宗武博士、武汉理工大学吴少鹏教授、肖月博士;中南大学陈嘉祺博士、李亮教授,和罗格斯大学WangH博士。(注:大陆学者采用中文名,大陆外华人学者采用英文名)
论文发表时间分布依次为,,,和。期刊分布方面,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继续保持其领先的影响力,共计有3篇论文入选。另外两篇分别来自ADVANCESINCOLLOIDANDINTERFACESCIENCE和INTERNATIONALJOURNALOFPAVEMENTENGINEERING。而经典期刊ROADMATERIALSANDPAVEMENTDESIGN和领域内重要期刊CONSTRUCTIONANDBUILDINGMATERIALS依旧与榜单无缘。
注:被引次数的数据来源于WebofScience的核心合集数据库。
序号1:沥青胶体结构-对沥青改性时流变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决定因素
这是一篇综述。论文概述了对沥青内部结构的研究,及其与沥青服役性能(尤其是流变性能)的相关性。该综述认为,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溶解指标定义沥青质对流变性能的影响规律,并可用于理解老化、再生剂在老化沥青中扩散等较为复杂的现象。同时,该研究还基于胶体悬浮结构和多相结构等模型,对聚合物、矿粉等材料对沥青结构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基于此,得到了表征聚合物-沥青、矿粉-沥青交互作用的相关参数。
该论文对于搞沥青改性研究、老化研究、流变学研究的同志,值得一读。
序号2:温拌沥青混合料的综述
这是一篇综述(综述总是被引机会确实多啊!),小编就不多解释。感兴趣的专家们,请自行移驾。
序号3:降低混凝土和沥青混凝土的环境影响-计算模型
该研究采用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研究了混凝土和沥青混凝土的环境影响。对低环境负荷的生产技术,和低环境负荷的替代材料进行了详细计算分析。该研究认为,采用温拌沥青取代热拌沥青技术,能够减少33%的环境影响。
序号4:陈化和硅树脂对钢渣及其沥青混合料的影响规律
钢渣在沥青混合料中充当集料使用时,其表面丰富的孔隙既吸收沥青又伴随蓄热过程,增加钢渣沥青混凝土的制备成本。该研究提出了无机碳化/有机渗透剂复合改性方法,实现了对钢渣表面活性物质和孔隙的同时调控。通过该复合表面改性技术,有效抑制了热量向内部孔隙的扩散,加快了钢渣表面热量的传输,有效提高了钢渣拌合时的热效率。从而推动了钢渣在沥青混合料中的固废再利用。
序号5:基于二维和三维随机集料结构的沥青混合料模拟分析
该论文基于随机集料结构、细集料矩阵和孔隙等,构建了多相沥青混合料计算模型,分析了动态模量实验中的力学行为。该模型充分考虑了混合料组成和粗集料之间包括级配、横纵比和排列方向等空间分布特性。分别建立了二维和三维有限元模型,用于预测沥青混合料在不同荷载频率下的动态模量和相位角。同时,借鉴文献内容对模型结果进行了准确度验证。研究表明,集料的空间分布特性、孔隙与荷载轴的重叠度,对动态模量的预测影响显著。
混迹学界的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