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高”逐“新”成大业
——盘锦高新技术开发区官方报道
年5月,市政府决定在盘锦经济开发区基础上建设盘锦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年11月,进入省级高新区。
年至年,盘锦高新区综合发展水平连续四年位居省级高新区中前列。
年6月,省政府正式向国务院行文申请盘锦高新区晋升国家级高新区。
年7月,盘锦高新区纳入科技部专家实地考察名单……
成立以来的短短5年间,盘锦高新区迈开脚步,从“省字号”向“国字号”进军。
这5年,面对经济下行和园区转型所带来的挑战,盘锦高新区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紧抓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机遇,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园区各项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完美地实现了蝶变!
园区综合实力位居全省前列——
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6亿元,同比增长15%;税收收入1.4亿元,同比增长1%;一般预算收入6.7亿元,同比增长%……盘锦高新区依托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跑出了发展“加速度”。截至年,盘锦高新区综合实力在全省省级高新区排名连续四年位居前列。
高新技术企业纷纷落户园区——
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盘锦高新区以大项目带动大投资,以大投资促进大发展,产业基础不断夯实,园区综合实力不断提升。
自成立以来,盘锦高新区累计引进项目75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6个,累计完成总投资额37亿元。中蓝电子、中金新能源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纷纷落户园区,园区目前共有企业余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44家、限上服务业企业1家。
经济实力大幅上升——
园区累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工业总产值亿元;实现全口径税收61.7亿元,一般预算收入49.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亿元;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亿元;到位向上争取资金11亿元。
这一组组数据背后,是高新区升级发展的生动实践;这一组组数据背后,是高新区人凝心聚力促发展的坚定步伐。
“两主一新”体系形成
企业旺则产业旺,产业旺则经济强。高新区充分依托盘锦市产业、技术及资源优势,加快推进石油天然气装备产业和石化新材料产业的转型升级,着力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构建以“蕴油精工”为特色的“两主一新”高端产业生态体系,推动经济发展质量不断突破“新高度”。
石油天然气装备产业,已集聚相关装备制造和油田工程技术服务企业近00家,在钻井完井装备、开采集输装备、天然气综合利用装备、石油环保设备、海洋钻井平台、油气工程技术服务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产品及服务已覆盖世界油气主要生产地区。以龙头骨干企业为引领,不断加强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持续推动产品迈向智能化、高端化,成功研发旋转地质导向、LWD随钻测量系统、全天候顶驱装置、钻井移运装置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产品。
石油加工及润滑油产业,聚集辽河石化、北方沥青等10余家龙头企业,装置和工艺水平均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可生产特种沥青、环烷基石蜡基润滑油、油田化学品等百余种石油石化产品,成为全国最大的润滑油基础油生产基地、稠油深加工生产基地、优质沥青生产基地。
战略性新兴产业,采取“一区多园”发展模式,6个工业“园中园”累计实施项目3项,电子信息、新能源装备、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从无到有、从单兵作战到集群式发展的飞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蓬勃兴起,积蓄了高新区“换道超车”新动能,“两主一新”现代化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创新创业”迸发活力
盘锦高新区成立之后,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不断加快,新兴战略性企业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在这片土地上“遍地开花”。
创新资源不断向高新区集聚。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0家,累计达到39家,全市占比60%;小巨人企业累计达到4家;新增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57家,累计达到73家;新增专利10项,累计达到项。新建国家级实验室1家、院士工作站家、产业创新联盟4家、研究院6家。盘锦科技孵化器被评为国家级众创空间,孵化面积1万平方米,在孵企业45家,与清华启迪之星签订合作协议,实施专业化管理运营;在建的创新创业基地孵化器孵化面积为4.5万平方米。
为了提升企业研发能力,高新区联合企业研发平台打造公共研发平台、公共检测平台。设立盘锦中小企业扶助基金、盘锦柒零产业(创业)投资基金、种子基金等,积极打造金融服务平台,逐步形成集创业孵化、加速培育和产业化于一体的创新创业高地。
盘锦作为柒零东北大区发展根据地,基金运作5年保持0坏账率,为园区多家企业提供全方位孵化服务,与高新区、兴隆台区等政府建立深度合作伙伴关系,盘锦市也因中小企业发展扶持基金受到国务院表扬。
“盘锦高新”扬名中外
在国内外各大油田,你都能找得到“盘锦高新区”的痕迹,可能是一个巨型的海上钻井平台,可能是一个看似普通的钻具,也可能是一名技术服务人员……
“走出去”对于盘锦高新区而言,不是一句口号,一个方向的指引,它已经变成了踏踏实实的行动!我们欣喜地看到,盘锦高新区的产品走出去了,技术走出去了,品牌走出去了!
5年来,高新区依托区位和石油石化产业优势,推动产品服务“走出去”,积极打造服务平台。财政每年列支万元“走出去”专项发展基金,组织成立联合企业家联合会、产业创新联盟等机构,共同组织企业参加国际展会,跟踪国际招投标项目,为企业提供海外法律、税务规范、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等相关培训,引导园区企业“抱团出海”,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共同开拓俄罗斯远东地区、中东、南美、非洲等海外市场。积极组织企业开拓国内中西部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市场,陕西、新疆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内市场取得突破性进展。大力开展“请进来”工作,多次邀请到俄罗斯、尼日利亚等国家石油公司到园区考察,合作开发油田和天然气区块事宜取得实质性进展;依托产业创新联盟等平台,瞄准京津冀、长三角等先进地区,对接中关村、无锡高新区的优势资源,引进先进发展理念和管理模式,承接产业转移,中网联合、合光正锦等高科技项目落户园区。
5年来,高新区累计引进外商投资项目16个,对外出口和提供技术服务40余项,完成出口创汇3.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15亿美元,内联资金亿元。
花园中的“工业厂区”
水系景观,碧水微澜,空气清新,吸引了一众附近居民踱步其中;园林小品,唯美精致,富有情趣,不知成了多少摄影爱好者的取景圣地……徜徉高新区,美景随处可见,整个工业厂区仿佛就坐落于花园之中。
高新区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原则,围绕产业项目入驻,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合理安排实施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同步实施市政设施维护和绿化养护工程。高新区规划面积9.75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积10.6平方公里,五年来基础设施累计投入16亿元,共修建道路9.1公里,铺设水、电、热等设施管网3.65公里,栽植各类乔木、灌木5万余株,完成绿化11.4万平方米。建成标准厂房.4万平方米。同时采取PPP模式建设电子产业园、盘锦第三污水处理厂、创新创业基地和老工业企业搬迁等重点工程。
通过一系列工程建设,园区内道路四通八达,基础设施配套完善齐备,生态水系纵横贯穿,园区环境质量大幅提升,项目承载能力不断增强。
“妈妈服务”优化环境
高新区不断探索,大胆尝试,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让企业体验到了最便利贴心的服务,同时也提升了管委会在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在这里,所有人都是以一颗热忱的心,全心全意为企业提供“妈妈式服务”,齐心协力打造最优的营商环境!
年以来,高新区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原则和“小机构、大服务、大招商”的管理模式,全面开展机制改革,精简优化管委会部门设置,积极探索市场化的用人机制,实施全员绩效管理,建立绩效收入挂钩的分配制度。逐步探索“放管服”改革,打造公共审批服务平台,在全面承接市直部门下放权限的基础上,大力精简审批事项和前置要件,积极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在全省率先推行企业注册电子化改革,提高“一站式”审批服务效率。全面推行“企业承诺+容缺审批”制度,构建“全程代办”和“全程我办”服务体系,不断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和企业服务水平。年荣获“中国十佳最具投资营商价值园区”荣誉称号。
“企业社区”凝聚力量
职工书屋,为企业员工提供了读书学习的好场所,休息时来职工书屋读读书、学学习,已经成为一种新风尚;新时代职工讲习所,不定期的讲课培训,企业员工都说这里的党课听起来最接地气;红色家园APP,党员们每日都会主动“打卡”,加入线上课堂,分享学习心得……
在高新区,非公党建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深入人心,进一步提升了凝聚力、助推了生产力、强化了执行力,真正成为非公企业发展的持久动力和重要保障。
高新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实现常态化制度化,狠抓“四风”,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打造务实清廉的干部队伍。扎实推进非公企业党组织建设,研究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实施意见》,创建“企业社区”,建立“”社区党建工作模式,使园区57个党组织名党员全部纳入组织管理,实现园区党建工作全覆盖,被评为全国基层党建创新优秀案例。累计投入专项党建经费万元,建成企业党群活动中心0个,园区非公企业党组织基本达到“三有一化”标准。
追高逐新成大业,
以升促建再启程!
扫描下方白癜风治疗方法哪种好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