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癌症、白血病等疾病频繁的发生,每当在新闻电视上看到这样的报道就感到非常的痛心,而矛头分分指向装修污染。
这让很多新房装修的业主人心惶惶!
林先生的新房通风晾晒大半年后,夫妇携其4岁的女儿入住新房。才入住新房1个月,林先生女儿突然出现持续高烧、咳嗽等症状,经医院诊断为急性白血病,4岁的女儿因治疗无效死亡。
女儿被诊断出急性白血病后,林先生即委托市环境监测站监测新房中主卧空气,据监测报告显示,甲醛含量为每立方米0.9mg,超过规定标准4倍严重超标。
很多人不知道,甲醛释放最长可达15年!装修污染带来的危害不容小觑,很多人都知道甲醛挥发时间最久可达15年,但大部分的人却不清楚为什么有如此长的释放周期,甚至有心存疑虑的。
这个数字是经过严格的验证总结而来。
国内专门研究甲醛发展规律的文献就提及到:日/本/横/滨/国/立大/学专业研究表明甲醛的释放期一般为-15年之久。也就应证了这句话。
而清/华/教/授/张/寅/平也曾揭露过:“无论是研究还是生活经验都表明,经过十几年后,甲醛仍然不能挥发殆尽的情况非常普遍。所以,指望开窗通风几个月就把甲醛散发干净的想法是不现实的。”
除此之外,近些年来频发的真实案例,更验证了这个说法并非信手拈来,子虚乌有。
甲醛超过多少含量即为超标?在我国,严格点来说,甲醛标准分成两类标准:
一类民用建筑和二类民用建筑,一类民用建筑包括住宅、医院、老年建筑、幼儿园、车内、学校教室等;
二类民用建筑包括办公楼、商店、旅馆、文化娱乐场所、书店、图书馆、体育馆、公共交通等候室、餐厅、理发店等。
一类民用建筑的甲醛标准范围应当≤0.08mg/m;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0.50mg/m。
二类民用建筑的甲醛标准范围应当≤0.10mg/m;苯的标准范围≤0.09mg/m;氨≤0.20mg/m;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0.60mg/m。
超出以上数值,表明室内有毒气体超标,会不同程度地危害居住者的健康。需要对室内环境进行精确的数据检测,可找有CMA资质的检测机构,费用根据面积而定。
注意:冬季供暖后室内甲醛更猖狂!天气渐渐冷了,人们往往因为畏惧寒冷而减少外出活动,喜欢待在家里,享受暖气的同时,又很少开窗。在这样的情况下,冬季室内空气质量就难以保障。
1、冬季供暖,室内温度偏高,加速甲醛的释放
甲醛的沸点是-19.5℃,甲醛的释放量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尤其是在冬季室温平均可能会在20℃以上,甲醛释放的会更剧烈!
2、室内通风比较差
再加上室内长期不通风,板材的甲醛释放量会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室内甲醛浓度随之上升。在不采取任何治理措施的情况下,只能靠人体呼吸消化有害气体。
在冬季,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在这间危机四伏的房子里,老人与小孩更甚,几乎不出门。
在通常气候条件下,温度提高8℃,空气中的甲醛浓度将提高一倍;湿度增加12%,甲醛释放量将增加15%左右。尤其是装有地暖的房间,地暖的温度往往在20℃以上,木地板在这样的温度下长时间被烘烤,里面的甲醛在达到沸点后会大量释放出来。更要命的是,因为地暖是24小时开着的,很多家庭就很少会开窗通风,室内的空气质量就更差了,而人在室内待久了,却浑然不觉。
、室内材料的装载度
虽然装修时,很多人都会使用绿色环保材料,但是依然会存在隐患。因为在有限的室内空间中,即使您所购买的材料、家具各项环保指标全部达标,它们释放出来的甲醛相互叠加也会使空气中甲醛浓度超过安全标准。
尽管,甲醛是隐身的,不可见的,但是它的存在,却时时刻刻威胁着我们的身心健康。那么,家里的甲醛都藏在哪些地方呢?
藏于家中"不起眼"的日用品,却一直在"偷偷"释放甲醛,很多人忽略了1)粘合剂
市面上卖的木制家具,没有一种是0甲醛,木材本身是没有甲醛的,但在生产的时候,需要用到粘合剂。
比如说,复合板材都需要大量使用含甲醛的胶水。
甲醛和尿素,可以催化出脲醛树脂,这玩意成本低、粘度高,所以广受欢迎,至少90%复合板都是用它做粘合的。
土豪们因此就瞄上了天然实木家具。理论上,整块原木制的家具甲醛含量就会低很多。果然还是“一分钱一分货”啊!
2)油漆
油漆里有害物质主要有:甲醛、VOC(有毒挥发气体)、重金属(汞、铬、铅等)、甲苯类化合物等。
一般来说,大部分油漆都含甲醛,大品牌油漆里有害物质含量会比较低——又是有钱任性没钱认命。
不过和原木一样,再环保的油漆,也会有少量甲醛释放。
)纺织品
新衣服买回来,都是有一股味道,刺鼻而浓烈——这其实就是甲醛味。
有个调查显示,2/的人买新衣服后不洗就穿上身——真是用绳命去偷懒啊!!!
为嘛衣服也会有甲醛?——印染等生产环节必须要用到甲醛,而且甲醛具有抗皱、防缩的作用,所以不少厂家把它运用到衣服制作加工中。
包括你家窗帘、旅行箱、床单、枕套等等,只要是含有纺织类东西的物件,都可能成为甲醛释放的源头。
当然,新衣服上含有的甲醛量有限,不足以致癌。不过,新纺织品买回家一定要洗哦!
4)毛绒玩具
广东台《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