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专业治疗 http://pf.39.net/xwdt/171005/5740834.html
今年两会有个词很火——“碳中和”。
什么是碳中和?
碳中和,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内,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途径,抵消自身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面对“碳中和”的考验,追求“增绿”并“减碳”将是交通主管部门决策的新趋势,也是公路养护领域循环经济的新模式。
实际上
泉州公路早已实实在在在做
近年来,泉州以生态为先,在利用和转化“低碳”上做加法;科技赋能,在生产、建设“高碳”上做减法,趟出了一条公路绿色低碳发展之路。泉州公路越来越美丽。
巧添绿让生态跑在修路前
在春日暖阳中,记者随德化公路分中心办公室主任陈志团驱车行驶在国道线。只见沿线树木婆娑起舞、草坪茵茵流翠,让人感觉犹如置身绿的海洋中。
一路上,陈志团介绍:“从前这条路绿化‘小里小气’,沿线还遍布废瓷场,像一块块难看的伤疤。”原来,泉州境内多山,山区县德化更不用说,公路多蜿蜒穿行山间,用地窄狭。工业垃圾尚且无处可弃,又何来空地添绿?
在这样的现实下
如何既修路又修生态呢?
德化公路给出的答案是
↓↓↓
变废为绿
年来,在一趟趟掘土机、装载机的轮番作业后,一块块裸露的废瓷场、废渣杂地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处处花红柳绿、草坪绿地。
绿地回归,公路人顺势规划、陆续建设4处公园式停车区。停车区内无不是曲径通幽、绿意盎然,不仅方便司机、游人停车休憩,更成为靓丽的生态景观。
几年来
泉州公路通过这种模式巧为国省道添绿
↓↓↓
国道线南安高来格段,一处弃土场变身青年园,画架廊亭,树木错落有致,花草点缀其间。
国道线南安官桥镇塘上村路段,新旧南官公路改造后遗留下的夹缝地,遍植莲花、松柏、岁寒三友等寓意高尚品格的植物,建设廉政文化宣传栏、杨震雕像、清风长廊、四知亭等廉政景观,变身“四知”廉政公园,美化了公路环境,还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
国道线安溪官桥、龙门路段,随着石材行业退出,一处处废弃采石场被遗弃,公路沿线点点“挂白”。安溪公路通过路域整治,在其间遍植黄金榕、大叶紫薇、沉香木、文竹,铺就的绿道中,点缀主题景观石、公路小品,采石场变身公路小驿站,一路绿树繁花相迎送。
如此公路生态治理模式,在泉州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负责人卢海东看来,既植树造林,在低碳上做加法,又拓展公路服务功能,还避免了与民争地,解决公路可持续发展问题,实现了生态、社会和经济三个效益的共同提高。
实际上,回看泉州专养公路近几年来建设历程,不难发现“让生态跑在修路之前”早已是公路人的共识:
↓↓↓
在边坡施工中,同步进行生态修复,并以生态防护替代工程防护。如国道线水口至城关路段,采用工程生物手段,合理利用挂网喷浆植绿等方式对大面积的裸露边坡地表进行及时修复。同步生态修复虽然导致部分施工交叉进行,但减少了因施工造成的地表裸露,及时复绿,恢复生态。
改造中,保留原生植物。如在国道线安溪友联汽车城平交叉口改造过程中,对小树进行移栽,更为保护一株安溪八大景观树之一——百年古榕,特意绕行,为此工程多投资了多万元。
项目让树
公路让生态
让出了泉州公路
可持续发展的新天地
得益于“让生态跑在修路之前”的精雕细琢,一条条生态路、景观路跃然泉州版图,回馈给人们一条条直达致富和幸福的“发展之路”。
科技减排公路穿上“金钟罩”
确保了绿化,春来,满眼皆绿;秋至,层林尽染,就做到“碳中和”了吗?
其实不是
如果说,植树造林是在利用和转化“低碳”上做加法,那么,科技减排就是在生产、建设“高碳”上做减法。在卢海东看来,脚踏实地走“碳中和”之路,势必要迎接更高的科技挑战。实际上,泉州公路人早已不再只是埋头种树,也抬头紧盯新技术、新工艺。
日前,国道线友联汽车城至安溪茶都段又吸引了一批考察者——原来,泉州公路工程人员承担的福建省交通运输科技项目《高弹高粘液体沥青微簿罩面和AC-10混凝土研究与应用》课题,年依托该路段进行试验,不久前顺利通过验收。
这段试验路夺人眼球之处,就是公路中心在此研发试验的微薄罩面技术,具有持久抗滑、抗渗耐水、寿命耐久等优势,更喜人的是该技术还非常节约资源和能源。
这新技术犹如给公路穿上“金钟罩”,可以耐久保护和延长公路使用寿命,延长路面大中修周期,节约公路运营成本,还能大幅降低施工期间对交通资源的占用,提高道路通行效率,减少交通中的燃油消耗和尾气排放;另一方面,这层“金钟罩”还是超薄的,大幅减少石料和沥青原料的使用。“这种技术是典型的绿色低碳技术。”项目负责人说。
给公路穿上“金钟罩”,只是“碳中和”路上,泉州公路人向新技术、新工艺要效益的其中一个具体而又生动的例子。其背后,是公路人孜孜不倦的科研追求:
↓↓↓
翻阅泉州公路的科研成果,我们看到,近两年,泉州公路自主研发的《一种废旧轮胎粉改性沥青及其制备方法》获国家专利,《湿热地区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典型结构与施工成套技术研究》《橡胶沥青技术在水泥路面改造应用与研究》分别获泉州市科技进步二、三等奖;
改建路面不可避免面临着工程废渣和弃料的巨大环境压力,于是泉州公路推行“白加白”低碳新工艺,在路面重铺过程中,将旧水泥路面击碎振动作为底基层,在此基础上再铺设水泥路面,既减少采石量,又有效解决旧水泥路面废料“出路”。仅年这一年,工程大户南安公路产生水泥、沥青面层旧料2.89万m3,就地利用2.82万m3,旧料回收、循环利用率就高达97.6%……
(图为泉州公路推行“白加白”低碳新工艺)
这些或自主研发或积极推行的新技术、新工艺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无不兼具经济和低碳优势,为泉州公路助推地方经济以及科技减排插上了起飞的羽翼。
文:刘紫燕
图:综合
编辑:张卉扫描或者长按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