沥青混凝土面层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1.各种原材料按《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中表8.1.7-1~8.1.7-12的技术要求进行批量检验。沥青路面使用的各种材料进场后必须取样进行质量检验,经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不得以供应商提供的检测报告或商检报告代替现场检测。
在沥青路面建设过程中,材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些新建沥青路面之所以出现早期损坏,材料问题是其中重要的原因。因此,必须把好材料关,应该以试验为依据,严格控制质量,防止因使用不符合要求的材料而造成损失的情况发生。
2.宜优先采用A级沥青作为道路面层使用。B级沥青可作为次干路及其以下道路面层使用。当缺乏所需标号的沥青时,可采用不同标号沥青掺配,掺配比应经试验确定。
3.对城市快速路、主干路,夏季温度高,高温持续时间长的地区,宜采用稠度大,60℃粘度大的沥青。对冬季寒冷地区宜选用稠度小,低温延度大的沥青。当高温要求与低温要求发生矛盾时应优先考虑满足高温性能的要求。
4.细集料:机制砂粗糙、洁净、棱角性好,应优先选用。天然砂与沥青的粘附性较差,呈浑圆状,使用太多对高温稳定性不利。石屑中粉尘含量很多,强度很低,扁片含量及碎土比例很大,且施工性能较差,不易压实,石屑是材料中最薄弱的一环。细集料的质量最重要的是洁净。
5.沥青混合料的矿粉必须采用石灰岩或岩浆岩中的强基性岩石等憎水性石料经磨细得到的矿粉,原石料中的泥土杂质应除净。矿粉应干燥、洁净,能自由地从矿粉仓流出。其质量应符合施工技术规范的规定。
6.细集料应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并有适当的颗粒级配,其质量应符合施工技术规范的规定,细集料的质量要求最重要的是洁净。热拌密级配沥青混合料中天然砂的用量通常不宜超过集料总量的20%,SMA(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和OGFC(大孔隙开级配排水式沥青磨耗层)混合料不宜使用天然砂。
7.出厂混合料应有质保单,其外观应拌和均匀,色泽一致,无明显油团或花白,沥青目测无明显过多,过少或烧枯;应逐车检测沥青混合料的质量和温度,并附带载有出厂时间的运料单。不合格品不得出厂,工地不得铺筑。
8.沥青路面的层间污染,沥青层不成整体是沥青层早期损坏的重要原因。摊铺前,应对下承层进行全面检查:
1用水泥稳定碎石作基层时,铺筑沥青层前应测弯沉值,符合设计要求后才能铺筑面层;
2旧沥青路面作下承层时,表面应粗糙、扫清、并洒沥青粘层;
3以水泥混凝土路面作下承层时,表面必须粗糙,铺筑沥青层前应洒沥青粘层。
沥青混凝土分层摊铺时,在摊铺上层沥青时,必须对下层沥青表面进行清扫、冲洗,以保证下层沥青表面干净、整洁、干燥。
9.石油沥青加工及沥青混合料施工温度应根据沥青标号及粘度、气候条件、铺装层的厚度确定。
1普通沥青结合料的施工温度应参照规范选择,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使用高值或低值。
2聚合物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施工温度根据实践经验并参照规范选择,通常宜较普通沥青混合料的施工温度提高10℃~20℃。
3SMA混合料的施工温度应视纤维品种和数量、矿粉用量的不同,在改性沥青混合料的基础上作适当提高。
施工温度是沥青路面施工的重要参数,普通沥青混合料的拌合温度为~℃,碾压温度为~℃。
10.对于城市快速路、主干路的公称最大粒径等于或小于19mm的密级配沥青混合料(AC)以及SMA、OGFC混合料,需在配合比设计的基础上按下列步骤进行各种使用性能检验。不符要求的沥青混合料,必须更换材料或重新进行配合比设计,其它等级道路参照此要求进行。
1)必须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进行车辙试验,并符合规范“沥青混合料车辙试验动稳定度技术要求。”这是沥青混合料性能检验中最重要的指标。
要求沥青路面应具有良好的高温稳定性。由于沥青混合料是一种粘弹性材料,其强度和模量对温度的敏感性极高,随着温度的升高其模量和强度都急剧下降,在每年高温季节,行车带在车轮荷载的反复作用下(尤其是十字路口处),沥青混合料中各种成分的位置发生相对位移出现车辙。
2)必须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进行浸水马歇尔试验和冻融劈裂试验检验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应满足规范“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检验技术要求”。
沥青混凝土路面裂缝产生原因:
1路基或基层结构强度不足,或路基局部下沉引起路面出现不规则纵向裂缝及成片网状裂缝。
2路面基层结构强度不足或沥青面层老化而引起龟裂;路面结构在重复行车荷载作用下,发生疲劳破裂而形成长条状网裂。
11.沥青混合料必须在对同类道路配合比设计和使用情况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借鉴成功的经验,选用符合要求的材料,进行配合比设计。
12.热拌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应通过目标配合比设计、生产配合比设计及生产配合比验证三个阶段,确定沥青混合料的材料品种及配合比、矿粉级配、最佳沥青用量。
13.调整工程设计级配范围宜遵循下列原则:
1首先按规范“粗型和细型密级配沥青混凝土的关键性筛孔通过率”表确定采用粗型(C型)或细型(F型)的混合料
2为确保高温抗车辙能力,同时兼顾低温抗裂性能的需要。配合比设计时宜适当减少公称最大粒径附近的粗集料用量,减少0.6mm以下部分细粉的用量,使中等粒径集料较多,型成S型级配曲线,并取中等或偏高水平的设计空隙率。
3确定各层的工程设计级配范围时应考虑不同层位的功能需要,经组合设计的沥青路面应能满足耐久、稳定、密水、抗滑等要求。
4根据道路等级和施工设备的控制水平,确定的工程设计级配范围应比规范级配范围窄,其中4.75mm和2.36mm通过率的上下限差值宜小于12%。
5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应充分考虑施工性能,使沥青混合料容易摊铺和压实,避免造成严重的离析。
14.沥青混合料铺摊掌握“紧跟、慢压、高频、低幅”的原则。沥青混合料摊铺应尽量避免冷接缝。
1在不产生严重推移和裂缝的前提下,初压、复压、终压都应在尽可能高的温度下进行,同时不得在低温状况下反复碾压,使石料棱角磨损、压碎、破坏集料嵌挤。
2初始压实度越大,混合料铺筑后的温度下降越慢,采用较重型的压路机靠近摊铺机碾压,并争取到更长的击实时间,压实更好。
3为了提高路面压实度,首要的因素是利用摊铺机进行初始压实。要求摊铺的速度要慢,摊铺宽度要窄,这是铺筑的重要措施。
4表面层最薄,越薄的层次越需要防止降温太快,以争取更长的压实时间。
5压路机应以慢而均匀的速度碾压。钢筒式压路机:初压2~3km/h,复压3~5km/h,终压3~6km/h。
4.2.11“摊铺机必须缓慢、均匀、连续不间断地摊铺,不得随意变换速度或停顿,以提高平整度,减少混合料的离析”是摊铺的核心。
提高铺筑时的平整度,应做到:不停下摊铺机;不碰撞摊铺机。
15.在沥青路面施工中,厚度、压实度及平整度是3个重要的指标。应在确保压实度的前提下努力提高平整度。
应从以下方面入手提高平整度:
1从基层做起,逐层提高平整度;
2保证充分供料,摊铺机均匀、连续地摊铺,避免间隙和停顿;
3采用比较长的平衡梁控制方式的自动找平装置,有条件时尽量采用非接触式平衡梁;
4控制摊铺宽度,避免全幅摊铺,做好摊铺机接缝;
5科学地安排压路机,均衡地跟在摊铺机后面及时碾压。碾压时保持直线方向,均衡慢速,折返时关闭振动,渐渐地改变方向,折返点错开,不得在同一个断面上。对轮胎压路机和振动压路机要采取合理的组合排序,通常是轮胎压路机在前,压实效果好,平整度通过振动压路机弥补;
6压路机在对桥涵、通道等构造物的接头以及各种特种部位,特别要注意接缝的平整度,应仔细操作以避免造成跳车;
7摊铺时,应避免摊铺后人工修正;
8所有机械不能在未冷却结硬的路面上停留。
16.道口及转盘大面积沥青摊铺应制定可行的方案,明确摊铺顺序,保证沥青摊铺的外观质量、平整度,接缝平顺。
17.对施工厚度进行控制时,除应在摊铺及碾压实时量取,并测量钻孔试件厚度外,还应校验由每一天的沥青混合料总量与实际铺筑的面积计算出的平均厚度;施工压实度的检查应以钻孔法为准。
18.铺筑多层混合料时,上下层的接缝应错开,纵缝不小于15cm,横缝不小于1m。当先铺沥青混合料温度纵缝降至℃以下,横缝降至80℃以下时,续铺混合料应按冷接缝处理。
19.碾压过程中碾压轮应保持清洁,可对钢轮涂刷隔离剂或防粘剂,严禁刷柴油。当采用向碾压轮喷水(可添加少量表面活性剂)方式时,必须严格控制喷水量应成雾状,不得漫流。
20.压路机不得在未碾压成形路段上转向、调头、加水或停留。在当天成形的路面上,不得停放各种机械设备或车辆,不得散落矿料、油料等杂物。
21.铺设桥面铺装必须确保混凝土完全干燥,严禁在潮湿条件下铺设防水粘结层及摊铺沥青混合料,防止混凝土中的水分在施工或使用过程中遇热变成水汽使防水粘结层产生鼓包。
22.应在沥青混凝土面层全部冷却到常温后方可开放交通。压实成型后路面应进行早期养护,并封闭交通2~6h。开放交通初期,应设专人指挥,车速不得超过20km/h,并不得刹车或调头。当路面有损坏时应及时修补。紧急工程提前开放交通时沥青混合料温度应低于50℃;施工时,半幅开放交通的路段,应有充分的管制交通设施及人员,晚上设警示灯。
23.外观检查验收:表面应平整、坚实,接缝紧密,无枯焦;不应有明显轮迹、推挤裂缝、脱落、烂边、油斑、掉渣等现象,不得污染其他构筑物。面层与路缘石、平石及其他构筑物应接顺,不得有积水现象。
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