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谈到语言学习,尤其是语言的记忆时,提到一个观点,英语的记忆效率比汉语更高。他说,你看看汉字一个一个记起来多麻烦,而英语却规律很多,前缀、后缀、词根、音标,尤其是掌握了英语的词根后,英语学习起来效率高多了。
我听完感觉差异,且不说最高效的记忆方法是图像记忆,汉语本身也有偏旁部首和拼音啊,汉语的规律比英语更强。今天,我们不是要做争论,也不是要讲上面这些方法,今天我们一起探讨一个汉字,看看汉字文化的血脉关系。
1、“主”字的演化和意义
今天我们要说的字是“主”。“主”的早期写法比较多,其实多数汉字早期各地的写法都不完全一致,汉字的解析也一直多有分歧。汉字真正有了相对统一的写法,是从秦始皇时期的“书同文”开始的,所以小篆之后汉字才相对更统一下来。
建议大家探讨学习时,保持包容心态,不必较真争辩。最好的学习是启迪智慧,服务生活,陷于争辩不朽反而背离了文化的初衷。
从多个不同写法的甲骨文或金文文字来看,“主”字被解释为一个火把形象。这个说法很有意义,表达了掌握火的重要性。
我更倾向于“主”字形象是古时的一盏油灯。油灯最上面是个碗状容器,可以盛放灯油,最早灯油是动物或植物的脂肪。“碗”里放有灯芯,灯芯起初应该是歪向一边的,后期逐渐改进,灯芯就放中间了。油灯的最下面是个底座,底座相对宽一些,这样有利于稳定摆放。油灯中间柄的位置,有一段凸起,主要为了移动油灯时手握方便。油灯点燃,一个“主”字的形象就呈现出来了。
“主”字的含义非常直接。古代不像现在,有电灯设备,开关一合,全屋灯火通明。古时一到晚上,主要依靠油灯照明,普通家庭油灯昏暗,小小的灯火无法把全屋照亮。所以人们生活聊天,或者读书做工,都需要靠近灯火,围在油灯的周围。如此一来,好像油灯成为中家里的中心,以它为“主”了。
所以一个简单的道理就出来了,你想当家,你想做主,你想大家拥护你,你就要有能够“照亮”别人的胸怀和能力。
2、“主”字的延展和关系
汉字分“文”和“字”,简单点讲,文一般是独体的象形字,而字是由“文”组成的。关于造字的方法,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归纳为六书。后人也有提出六书说法不规范,应该说是四书两用,或者也有说三书的,我们不做概念争论。我们看看“主”字是怎样延展的呢。
先说个使用不是太多的“炷”字。一个火和灯的形象组合,也就是火的“主”心,一般就是指灯芯了。现在多用做量词,比如一炷香,这也形象地描绘了“香”像灯芯一样的形态和作用。
“住”字非常简单,就是一个人在灯旁边的场景。一个人如果经常在这个灯的旁边,说明什么呢,基本可以判断他“住”在这里。
我们知道,灯点燃是要消耗灯油的,如果灯油用完了,我们就要及时往油灯上部的油托里再“注”入一些,而且向灯托里倒油时,须格外小心,一定要“注”意避免倒洒掉了。
人们住的房子,古时是用木材建造的。最早的形态一般周围是木桩或篱笆,房顶是树枝和树叶秸秆等,中间则用一根结实的原木撑起来。这个原木就像是房子的中心,是主心骨,我们就把它称为“柱”子。
木材最怕虫害,即使是偌大的房子,如果房梁或房柱被虫子“蛀”了,也会引发危险甚至毁掉整个房屋,所以不能让虫子“住”进木头,要严防“蛀”虫,消灭蛀虫。后来“蛀”字也随着“蛀虫”的意义延申,用在了更多场景。
人老了,走路不方便时,往往需要借助一根木棍来支撑重量,保持平衡。手里“拄”着的这根拐杖好像成了老人倚仗的中心。
长期停留在一个地方,我们用“住”字表达,比如人住房屋,马住马厩。当我们要特别强调短暂地在某处停留一下时,怎么表示区别呢。古人用了行军打仗过程中一个常见的场面,马匹停留在一个地方的形象,来进行表示,比如“驻”扎,“驻”军,“驻”留等。
说一个和“主”字看起来很近的字-----往。“往”字的深入解析比较多,也比较复杂。有说是人在土上走,也有说是一心奔向贤明的君主,今天不展开了。
我觉着“往”就是去,就是奔向一个目标或中心,这就如同晚上需要靠近油灯一样。
我们梳理“主”字的延展过程,也是回溯汉字造字和演化的过程。今天我们解说的这些字,多数音也相近,意也关联。
这种分类和学习的方法,一位白双法老师起了个形象的名字,叫汉字家族。汉字就像人类社会一样,也是一家一家的,有着紧密的血脉关联。把汉字按这种方式进行的梳理非常有趣性,不仅有利于理解学习,而且容易体悟汉字的奥妙和生活智慧。
常话讲,识字做人,字里有秘密,字里有做人的道理,这也是学习汉字文化的意义。激发兴趣,启迪智慧,服务生活,才是对传统文化最好的继承和发扬。
以上分享供探讨参考,欢迎发表有益观点,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