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雾萦绕,青山妩媚。冬日的安顺镇宁自治县简嘎乡,比起安顺其他地方稍显暖和,阳光温和地洒在河谷之间。乍眼一望,公路沿线的桉树林,树茂叶繁,一片勃勃生机。
安顺镇宁自治县简嘎乡曾经作为全省20个极贫乡(镇)之一,6年前,时任贵州省委副书记、省委政法委书记谌贻琴作为省委定点帮扶领导,首次在这里提出“一年改善条件、二年改变面貌、三年基本摘帽、四年巩固提高”的脱贫思路,向千年贫困发起了一场挑战。
年12月,简嘎乡与镇宁全县一道如期脱贫摘帽。
今年8月,贵州省委书记谌贻琴在安顺调研时特别听取了简嘎乡脱贫工作情况汇报,并提出新的要求:“要把脱贫成果拓展好,巩固好!”
脱贫之后的简嘎乡,奔跑的步子更加轻快。驻村工作队面临着“后脱贫时代”的新使命,村民们有了更多的美好向往,激动人心的故事越来越多。
11月,记者重访简嘎乡,截取了干部群众工作生活的5个截面,感受摆脱贫困后的村庄生长的速度、向上的力量。
驻村工作队的“新使命”
11月11日,简嘎乡磨上村村委活动室,电烤炉的火正旺,桌子上摆放着来自各组脱贫户的资料。
桌子四边,是磨上村的驻村干部:硕士研究生梁衍杰、高校选调生张金波、90后青年李稳定……
看着眼前一张张年轻的脸,乡党委书记的王波感慨不已:“现在乡里来了这么多高材生,又都是年轻人,乡村振兴大有可为啊!”
王波回忆起年脱贫攻坚刚开始的时候,扶贫工作队最初进驻时,村民们“等靠要”思想非常严重,不肯配合扶贫工作:修路占地,村民寸土不让;流转土地发展产业,农民站在地里索要高租金;农网改造,在林地里栽一根电线杆子,也被村民追着要补偿。
“现在完全不一样了,脱贫摘帽后,群众的思想开明多了。”坐在一旁的驻村第一书记梁衍杰接过话匣子,前段时间,村里创建宜居乡村搞环境大整治,只要村干部一声喊,都上前抢着干,群众对村支两委的工作支持度很高。
宜居乡村创建后,简嘎乡磨上村村容村貌。
“脱贫摘帽后,村民的期望值更高了,我们肩上的使命也更重了。”坐在梁衍杰对面的驻村工作队员张金波说,扶贫工作面临着由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向乡村振兴过渡这一新形势,要用好五年过渡期内帮扶政策,防止脱贫后返贫。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在梁衍杰、张金波等驻村干部看来,作为曾经的极贫乡镇,脱贫攻坚工作远没有结束,部分脱贫户依旧面临返贫的风险。
今年6月,村民韦卫明就遇到了一桩难事。他的孩子韦卫安突患疾病入院,夫妻俩一个是没法走,一个是走不动,对这个靠长期在外务工获取收入的家庭来说是致命打击,返贫的风险剧增。
梁衍杰得知情况后,及时把韦卫安纳入低保,又给韦卫明找了保洁员的工作,全家人的生活终于得以稳定。
“我们每个季度都要开展摸排工作,及时解决脱贫群众的生活难题。”梁衍杰说,在过渡期,防止群众返贫是重要工作。除此之外,驻村工作组还要着力于基层党组织建设、村集体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完善提升、宜居乡村创建等工作,为村里乡村振兴奠定基础。
磨上村干净整洁的街道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磨上村以后的乡村振兴靠你们了!”起身离开时,王波拍拍梁衍杰的肩膀。
“有我们在,书记你放心。”梁衍杰把胸脯拍得啪啪响。
乡里有了“上归入统”企业
蒸煮房水雾缭绕、热气腾腾,分拣房里工人们一字排开、忙得不可开交,包装房里机械轰鸣,百香果果脯香味四溢。
这是简嘎乡“有史以来”最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贵州华洋食品开发有限公司,自今年年初运营以来,产品订单是一天比一天多。
贵州华洋食品开发有限公司
“以前没有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常有一些百香果烂在地里,现在又感觉产量不足了,不够用。”贵州华洋食品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刘光纪笑呵呵地说,自从百香果深加工企业建成后,彻底解决了简嘎乡百香果产业的销路问题。
早在年,借助亚热带河谷低热气候,简嘎乡因地制宜,在河谷低凹处种植百香果亩。可当果实飘香,果农们开始沉浸在百香果丰收的喜悦中时,销路问题却成为阻碍百香果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简嘎乡百香果深加工厂生产车间,工人正在忙碌。
“要围绕依托一产、壮大二产、催生三产,一二三产融合联动,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根据安顺市委、市政府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安排部署,简嘎乡成功引进贵州华洋食品开发有限公司,占地12亩,目前以生产百香果干、果酱为主,年生产百香果干可达吨以上。
如今,从大山里走出的“百香果”系列深加工产品,业已成为简嘎乡的一大产业,贵州华洋食品开发有限公司也已于今年4月成功“上规入统”。
华洋食品公司让简嘎乡的“百香果”,成为群众的“致富果”。乡里另外还有一家“上归入统”企业——贵州卓思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让乡里的桉树,成为群众的“致富树”。
简嘎乡木材加工厂生产车间,两名工人正在作业忙碌。
11月12日,走进贵州卓思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厂房,除了机械轰鸣运转的几条流水线外,其余大部分地方都堆砌着新生产出的木板,厚度、大小、材质各有不同。
“我们目前有三条流水线,主要是生产一级板、二级板、树芯等产品,每年可加工8万立方米桉树。”贵州卓思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叶永能说,在简嘎乡成立木材深加工企业,能实现就地取材。
据简嘎乡副乡长吴三刚介绍,目前,简嘎全乡种植桉树3万亩,主要以经济林为主,贵州卓思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木材加工项目在简嘎落地,不仅能解决本乡木材的加工,还能连带“消化”邻近的黔西南州几个县出产的桉树,推动简嘎乡桉树产业集群发展。
简嘎乡郁郁葱葱的桉树林
脱贫户成了“致富带头人”
“小包工头”李斌的建筑队最近接了新工程,他心情特别好。
“高兴啊,人就是怕闲着,只要不闲就有钱赚。”言语中难掩喜悦。
旁边的妻子瞟了他一眼,似乎有些“嫌弃”丈夫这副得意的样子,说:“今年都马上年关了,刚接的工程不知道能完成不,工人们还等着钱回家过年呢……”
“明天一大早,我再到隔壁的寨子多喊几名工人去。”李斌赶紧坐直,忙不迭表决心,宽慰妻子。
“今年我的工作队效益好,每个人收入应该可以达到10多万元。”李斌又转过来告诉记者。
11月17日傍晚,屋外冬雨绵绵,简嘎乡磨上村的易地扶贫安置点,却似乎感觉不到半点的寒意。李斌陪着记者在客厅说话,妻子正在厨房准备着全家人的晚餐。
简嘎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新貌
年,34岁的李斌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从简嘎乡法绕村梁山组搬到离乡政府不远处的易地扶贫安置点,这一搬让他从“臭名昭著”的酒鬼,变身方圆几十里有名的“小包工头”。
最初的时候,李斌的建筑队只负责简嘎街区的清洁卫生和垃圾清运,他和手下的17名工人,每月有乡政府发的固定工资。
后来,跟着他的人多了,他开始揽起了“私活”,小到民房改建,大到公路建设,这“小包工头”的活越做越多,队伍也越拉越大。
在简嘎乡,靠勤劳致富的脱贫户还不止李斌一人。
磨上村的黄永国,在驻村帮扶工作队引导下贷款养牛,在他的精心照料下,牛越养越好,多的时候栏里有40多头牛,年收入也从1万多元变成了10多万元。产业有了起色,他还被发展成了村干部,带领村民一起致富。
又如播西村的村民杨昌会,年时还是穷得只能住土墙房,经过危房改造,产业带动,今年返租倒包乡里40亩百香果,一年收入达到了10多万元。
自主创业、搞养殖、发展种植……这里的每个人都在靠着勤劳的双手建设着自己的美好生活,怀着对未来的坚定信心。
走出大山的大学生又回来了
简嘎乡岜怀村首位大学生王丰林,年考上天津师范大学,年以特岗教师身份回到简嘎中心学校任教。
翁解村李忠勇,年退伍之后参加专升本考试,考上贵州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年大学毕业后回到简嘎乡,目前担任翁解村村支书,成为一名“兵支书”。
简嘎乡翁解村村委干部整理脱贫户资料迎接脱贫评估
90后青年李进,年从毕节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在外打拼两年,现在回到翁解村担任后备干部,准备参选新一届村委委员。
这些从简嘎乡考出去的大学生,从大山里走出去,又以各自的方式回馈家乡。
伴着清脆的上课铃声,记者走进简嘎乡中心学校。进入校门,爬上高高的台阶,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带有篮球架的操场,被周边几栋教学楼环抱其中。
简嘎乡中心学校
当记者走进教师办公室时,一位年轻女教师站起身来,热情地招呼大家坐下。
这位年轻女教师叫王丰林,她告诉记者,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任教,就是想回馈家乡,作为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她比谁都清楚,家乡的孩子需要像她这样的年轻教师。
一个乡镇,读完初中坚持到最后参加中考的不到50人,这是年之前的简嘎乡中心学校。近几年毕业人数稳定在人以上。
如今,走进教学楼,窗明几净,桌椅摆放整齐,教室内安装了投影仪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窗外依旧是大山,但透过投影屏,孩子们得以“触摸”到山外的世界。
“大概是13年那会儿,乡里一年只走得出来一两名大学生,去年,全乡考上本科人数共有14名,今年更是达到了26名。”谈起乡里的教育,吴三刚说,脱贫攻坚期间“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理念带来了实效。
副校长杨顺英介绍,近几年来,省内外不少高校都有团队来简嘎乡开展公益活动,为这里的孩子上课,帮助这个极贫乡镇的山区学校,接上时代的轨道。
走出教学楼,穿过刚进门时的大操场,正遇到一群孩子在体育老师的带领下跑步,他们脚步欢快,精神抖擞,像是跑向他们美好的未来。
这里的乡村变了模样
11月19日,汽车驶出高速,进入安顺镇宁简嘎乡辖区内第一个村落——法绕村。
漫步村里,道路两旁的篱笆围栏格外引人注意,这些篱笆是用乡里桉树加工厂生产的树芯编制而成,美观又结实。
一路走一路看,记者发现村里有不少人家的庭院种着树,村里特意找来颜色统一的瓷砖,将树底部一一包围装饰起来,砌成小花坛,简洁又大方。
如今的简嘎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群众生活变得越来越好。
继续往里走,路边,一位妇女正在打扫家门前的卫生。
“她是咱们村评选出的宜居乡村创建示范户,家里干净着呢。”一旁的村干部笑着告诉记者。
一打听,扫地的妇女叫罗晓修。走进家里,果然与村干部说的一样,地面干净,家具摆放整齐,就连家里养的小猫小狗,毛发都清理得干干净净。
这里与之前简嘎乡留给人们的“脏乱差”印象完全不一样了。
实际上,在传统的观念里,越穷的地方居住环境通常会越“糟糕”。这一点在少数民族群众生活的简嘎乡尤其明显。
“简直是烂窝窝!”王波也不怕自揭伤疤,早在五年前,走进简嘎乡各村寨,生活垃圾乱丢乱扔、污水横流,房子乱建……普遍存在“脏乱差”现象。
“不仅要摘掉贫困的帽子,我们更要摘掉“脏乱差”的帽子。”今年5月起,自安顺市启动创建宜居乡村工作后,“四清两改四严禁”成为简嘎乡群众耳熟能详的热词。清理生活垃圾、畜禽粪污,改善房屋装饰外貌,改变村民不良习惯,各村对标对表,迅速推进农村治脏、治乱、治违。
简嘎乡翁解村村貌
通过为期三个月的集中整治后,简嘎乡各村寨改善了村容村貌,改变了传统陋习,提升了乡村颜值、气质,提振了农民精气神。
如今简嘎乡各村寨,都修建了休闲广场。广场上不少老人正在各种健身器材上锻炼身体。
再往深处走,各村寨低热河谷地带随处可见百香果采摘园。虽然在冬日,园内,百香果依旧挂满枝头,果香四溢。
在磨上村板岩组的生态养鱼基地,一尾尾肥硕的鱼儿,成群结队在水中嬉戏追逐。
在简嘎河两岸山坡上,新嫁接的蜂糖李、四月李,长得茁壮。李子树林旁上千亩的光伏发电场,光伏板在冬日的暖阳照射下,熠熠生辉。
简嘎乡光伏发电
如今的简嘎乡,彻底变了模样。乡里人变得更加自信,正迈向富裕好生活。
(来源:掌上安顺)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