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推荐基于GlobeLand30的全

城乡建设用地分布与变化是人类活动的直观标志和生态足迹,在环境变化研究、地理国(世)情监测和可持续发展研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往人们对一些城市、区域或国家的城乡建设用地分布与变化进行过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但在全球尺度上,这方面研究尚为空白。本文是利用我国自主研制的世界上首套30m空间分辨率全球地表覆盖数据集GlobeLand30的人造地表数据层,首次开展了全球城乡建设用地的空间分布及变化的统计分析。它采用用地面积、构成占比和增量占比等主要指标,统计全球范围内城乡建设用地的空间分布及年至年10年间的变化,重点分析了年全球、各大洲及主要国家的城乡建设用地分布现状与地域差异,年至年全球、主要国家的建设用地变化以及其主要土地来源。研究结果表明,年全球城乡建设用地总面积为.75×km2,占全球陆表面积的0.88%;年至年全球城乡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了5.74×km2,变化率为5.08%,其中,中国和美国新增城乡建设用地约占全球的一半;新增城乡建设用地占用最多的是耕地,占总量的50.26%。这些为研究全球陆表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变化趋势提供了翔实的信息和知识。

为了满足生活与生产之需,人类不断地修建居所、构筑道路、开发能源,形成了以居住、交通、工矿设施等为主体,分布城乡的建设用地,成为人类活动的直观标志和生态足迹。这不仅改变了地球表面覆盖与形态,而且直接影响着局部、区域乃至全球的气候、生物化学、水文过程。全面摸清和分析建设用地的空间分布、时空扩展,对于环境变化研究、生态环境保护、地理国(世)情监测、可持续发展规划等具有重要意义。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利用航空航天遥感手段进行建设用地的调查、监测与分析。早期主要集中对单个城市或大城市连绵区的建成区空间分布进行测定,以后逐步将研究区域扩展到一个国家或其他较大区域的建设用地,如基于Landsat卫星影像的美国不透水层研究、中国人工建设不透水地表研究。在全球尺度的调查分析方面,近几年曾有学者利用空间分辨率为m的MODIS影像资料生成了反映全球城市用地分布的MOD数据产品,从中统计出年全球个大城市连绵区和人口超过10万城镇的建设用地面积,分别为34×km2和26.6×km2。文献[2]利用DMSPOLS(defensemeteorologicalsatelliteprogram’soperationallinescansystem)的夜间灯光数据,近似地估算出全球人工不透水层(constructedimpervioussurface)的总面积为57.9×km2,约占全球面积的0.43%。但其仅给出了粗空间分辨率的主要城镇以上建设用地,没有顾及乡村建设用地。此外,美国和欧洲研制的6套空间分辨率m或1km的全球地表覆盖数据产品均包含了城市用地这一类型,但其总面积从0.27×km2至3.52×km2不等,呈数量级的差异[25]。这是至今无人对全球城乡建设用地宏观格局与变化进行深入分析的重要原因。

年,我国成功研制出世界上首套30m全球地表覆盖数据GlobeLand30,包括水体、耕地、林地、人造地表等10大类型,将同类全球产品的空间分辨率提高了10倍以上,且具有年和年两个时相(DOI10./GlobeLand30..db,







































涓撲笟鐨勭櫧鐧滈娌荤枟鍖婚櫌
鐧界櫆椋庡簲璇ユ€庝箞鏍锋不鐤?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nseoxy.com/lqgc/195458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